单向交往无视他人感受 果断叫停表达真实内心 |
|
(作者: 来源:人才网信息中心 采编: 更新时间:2010/5/1 19:21:12 共有1110人次浏览) |
|
■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王峻
工作日的午餐、晚饭时间,通常被认为是同事之间交流情感的时段——你请我吃饭,我请你喝茶,彼此倾听、支持,消解工作压力,收获浓浓朋友情,其乐融融。
如果有人主动接近我、邀请我,我的心里一定会泛起一波喜悦,因为这令我感到被认可、被接纳、被尊重,觉得自己有意义、有价值。
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人对归属的需要,即需要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一种亲密的伙伴关系,是人类的本性之一。这种愉快中进行的充满爱心的互动,其核心是“一个愿打,一个愿挨”,交往的双方都感到舒服。
但也会发生一些令人不快的“示好”事件。既然“不快”,为何仍进行着,甚至还有无休无止的势头呢?
以吃饭为例。
一个人要请你去吃饭,你去了,且是欣然前往,内心深处是乐意、是欣喜,那说明你们之间是相互好感,彼此相悦,这顿饭也是水到渠成,自然而和谐。这样的交往是平等的,双方在心理上都有收获,各取所需。
然而,如果一个人因为被孤立而本能地在抓你这个“稻草”,希望以此缓解内心的“凄惶”感,或者因为你手里的权力、资源而有求于你,一厢情愿地频频“示好”,或吃饭或送礼,非把你变成朋友不可,这样的交往,换了谁也都会深感无奈,甚至想尽办法逃避。
实质上,这不是在满足双方的需要,而是单向交往。主动的一方是自私的,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无视他人的感受,是“剥削”人家,存在严重的不平等。
不管是迫于无奈,担心对方的好意落空而不得不勉强应承下来,还是因为对方表达的太过恳切,被“逼”而去,如果这样的事情屡屡让你感到烦恼,而它还在不停地发生,那就是问题了——明明感到不舒服,为什么不能主动叫停呢?
不是不行,而是内心里的“钩子”,令我们欲罢不能。
这个“钩子”说的是一些连自己都不清晰的心理需要,或者是内心留有一些小小伤痕。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,才会让我们深陷烦恼当中却无法说不。
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,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曾经发出过拒绝的声音,并且给自己惹来了痛苦——这痛苦可能是不安全感,可能是类似于“见死不救”般的内疚感,还可能是其他的什么不愉快的体验——即使成年之后很少有人能回忆出具体发生过什么,但是我们的身体(神经元)却记住了,或者说这些不愉快深深地被烙进了神经细胞里。
所以,在日后的岁月里,在遇到需要说“不”的时刻,就是说不出口——如同有一个小人在死死地阻拦着自己,内心响起各种反对的声音:不可以,否则会被认为不厚道;不行不行,如果拒绝了,会触怒他,那后果……
如果你一开始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,但交往过程中却慢慢感到有些变味儿;如果饭桌上从未发生不愉快,对方体贴入微,吃着鲍鱼、海参,却能令你有粗茶淡饭般的随意和坦然,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,却发现人家屡屡主动邀请原来都是在做铺垫,这时候,你的内心必然有不舒服甚至愤怒喷出。
这些愤怒是合理又合情的,你没有必要因此责怪自己。关键是,愤怒之后如何应对。
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改变的第一步。下次再遇到被不喜欢的人频频示好的情况,不必拐弯抹角地找借口,或者勉强自己无奈地应付局面,而是勇敢地表达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。
|
|
|
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劳务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。
|
打印该页 |
|
|
|
|
|
|